新闻资讯
MEDIA CENTER
疫情防控,老旧小区还应这么改
2022/05/24

各地都在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其中老旧小区改造是当前城市更新的重点内容。为更好满足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应急转换需要,日前,江苏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指挥部印发《疫情应对下的建筑和住区导则(第一版)》。《导则》立足平灾结合、平急转换的理念,针对与城市居民直接相关联的住区、公共建筑、公园绿地等场所,以及供水、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提出了针对疫情防控的室内外空间技术引导要求。其中有相当多的内容可以很好地指导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一、住宅   

1.加强排烟道防护
住宅厨房烟道一般为多户共用,为防止病毒通过不同楼层烟道传播,应在烟道与每层水平管连接处设置与脱排油烟机联动启闭的电动密闭风阀。
住宅竖向排烟道应在出屋面顶部安装无动力风帽或排风百叶。有条件的住宅可改造为强排风机,将原烟道中正压状态改为负压状态,降低病毒在排烟道中以气溶胶传播的风险。
外墙直排管道应增设避风、防雨构件,确保排烟通畅。具体要求参照《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DB32∕3920—2020)执行。

2.加强排水系统防护
疫情期间,为降低病毒通过排水系统进入室内的风险,应定期排查并确保室内水封装置安全有效。暂时封闭不常用的地漏,鼓励采取更换防臭地漏、密封胶圈防臭塞、自闭式排水防臭芯等方式,防止有害气体逸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用马桶冲水时应先盖上马桶盖再冲水,然后打开马桶盖对其内表面进行消毒,防止病毒以气溶胶的形式进入室内。确保各排水系统的伸顶通气立管畅通,便于气体扩散。
3.楼栋出入口及上下通道改进
住宅楼栋单元门缺失或破损的,应及时加装、维修,具备条件的可配备无接触出入的门禁系统,加强楼栋安全防护。具备条件的楼栋门厅及门外空间宜放置储藏柜、信报箱等设施,疫情期间用作楼栋物资投放、临时存储点。
4.无接触智能设施
小区内门禁、电梯等开关按钮是人员间接接触的常见媒介,可能造成病毒传播。宜在小区出入口、楼栋出入口设置刷卡门禁系统、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等,在快递信报投递点、垃圾分类投放点等设置智能识别和消毒系统。有条件的可为电梯配备免接触感应式电梯按钮、脚触式按钮,或安装智能手机呼梯系统,实现无接触乘梯。
二、小区 
1.出入口布置
疫情期间,小区应实施出入口管制。有多个出入口的小区,应在保证消防等生命通道畅通的前提下,关闭非必要出入口,保留主要人员出入口。为避免出入口人员交叉感染,应结合小区现状条件,分别设置进、出独立通道,并灵活设置投取分离的外卖、快递设施,如利用门房改造为外卖、快递收发和暂存空间,增设双面智能快递柜或装配式隔断。为做好入口消杀,应增设进出人员登记、体温测量和消毒区域,有条件的小区宜在出入口附近划出物资临时集中堆放、消杀、分发区域。
2.较大住区分隔
较大住区居住人员多,为减少疫情期间交叉感染,宜按照适度规模,在保证消防等生命通道畅通的前提下,结合住区布局、自然地形、道路、社区网格等分隔为若干组团进行管控。组团内应有一定的配套设施作为“组团驿站”,支撑疫情期间组团相对独立运行。可采用装配式结构、多功能组合墙、临时围挡等进行物理分隔,也可设置红外对射周界报警系统形成“电子围墙”。开放式小区可参照施行封闭管理。
3.分离式流线组织
小区发生疫情时,涉疫人员和物资的转运易造成病毒传播,具备条件的应设立涉疫人员转运专用通道和出入口,并及时做好消杀。涉疫人员转运流线、垃圾收运流线、居民日常活动流线尽量减少交叉。应合理组织各类流线,有条件的做必要的分离改造,通过单行环线、直行线等不同方式,尽最大可能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4.临时核酸采样点布置
依据疫情防控需要,部分小区内需要设置临时核酸采样点,核酸采样点应设置于通风良好的小区公共活动场地,具有居民间隔排队和物资存运空间。可采用移动装配式设施,也可改造利用景观亭、休闲廊架等空间。
5.公共用房功能转换
疫情期间,为支持防疫检测、物资存放、防疫人员洗脱过渡、隔离观察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可根据防疫需要,在保证结构等安全的前提下,临时利用原物业服务用房、社区活动中心、“组团驿站”、建筑架空层、景观构筑物等,也可在公共场地搭建“休息+工作+医疗”集装箱,用于上述用途。
6.公共活动场地、绿地利用
疫情防控期间,公共活动场地和绿地是居民重要室外活动空间和防疫保障空间。在满足防疫要求的前提下,小区公共活动场地、绿地应尽可能保持开放,满足疫情期间居民户外活动的需求。对公共活动场地的临时使用,应采取可逆措施,原则上不采取硬化、砌筑等措施,非必要不得侵占和损毁绿地。
公共活动场地应结合通风、日照条件优化布局和路线,控制人群密度,避免聚集和非必要接触。具备条件的,可利用闲置场地、架空层、景观构筑物等室内、半室内空间,根据老人、儿童及有宠物家庭的特殊需求合理分区,设置适应不同需求的小型活动场地。
对实施分区隔离的小区,公共活动场地和绿地也应尽可能分区组织,可利用楼栋公共区域及宅旁绿地灵活组织活动空间,构建“楼栋”或“单元”等人员相对固定、场地相对独立的“小微活动单元”,还可采用对不同楼栋“分时使用”的方式,既为居民提供户外活动空间,又尽可能降低接触传播风险。
7.生活垃圾处理
疫情期间,非涉疫小区实施正常垃圾分类投放。涉疫小区生活垃圾实施“专人收集、专车直运、专线处置”,不再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原生活垃圾“四分类”投放设施,应调整为“废弃口罩和涉疫垃圾专用投放桶”和“其他垃圾”两类投放设施。涉疫垃圾应放入医疗废物专用黄色垃圾袋内打包封闭,投放至专用垃圾桶,并专门设置独立收运处置通道,专人专车清运,按医疗废物的处理流程管理。
图片和内容源自《疫情应对下的建筑和住区导则(第一版)》。